昨晚去看電影了,可以說是最近最火的一部——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這是一部英雄主義的史詩,從殘酷戰爭的夾縫里,綻放出了璀璨的人性光輝。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戰中期的沖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于對自身信仰的堅守而拒絕持槍殺戮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只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電影真實還原了沖繩島戰役中人間煉獄般的場景,強烈的視覺沖擊刺激著觀影者的神經,收獲了如潮好評。
看完這部電影,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這些人,生活在一個近乎和平的年代,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了解戰爭,對戰爭的殘酷和血腥也沒有一個相對清晰深刻的認知。我曾聽到很多人嘴里蹦出來類似于“那就打仗嘛!怕啥”這樣的語句。而這部電影,讓我稍微嗅出了一絲戰爭的殘酷和血腥。
男主人公的父親,是一名在法國服兵役時曾經受傷的一戰退伍老兵。戰場上好友的犧牲,讓他心中的創傷難以徹底彌合,于是他長期酗酒并且對妻兒習慣性地實施家庭暴力。在他兩個兒子顯出參軍作戰的意圖時,戰爭歷久彌新的殘酷陰影立馬讓他毫不猶豫地表達了強烈的反對。
影片的氛圍有一個階段性的變化。新兵入伍時,氣氛輕松詼諧,一切都顯得美好平靜,各個新兵都活潑張揚,充滿個性和自信;到達鋼鋸嶺時,看著一車車拉走的尸體,聽著老兵描述的現狀,場面變得嚴肅低沉;進入戰場后,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到處是被子彈穿過頭顱的戰友,以及殘缺的肢體,每個士兵都措手不及卻又無處可躲。這個時候看不清敵人,有的只是與死亡無限接近的恐懼、戰栗和瘋狂。之前在新兵營大秀肌肉的兄弟,在戰場上渾身顫抖地抱著槍,不敢前進。
真實的戰爭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殘酷,在炮火覆蓋的現代戰爭中,就算擁有一身好武藝,一把好武器,也很難讓自己完整的活下來。而武器、裝備、身體素質優于我們的美國大兵在面對滿腦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時,都這樣步履維艱,試想當年的先烈們在戰場上是經受了怎樣的慘烈才拼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慶幸沒有生活在那個在戰爭中掙扎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如今安寧生活。而對侵略者的罪行,可以寬恕,但絕不能忘記。
從影片主人公身上,我更深刻的認識到,應該尊重那些有自己信仰并愿意去堅守他的人,即使你沒有。
主人公軍醫戴斯蒙德·道斯不愿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開始更因自己只“救人不殺人”的理念遭受著其他士兵們的排擠。兒時險些失手殺掉兄弟的經歷讓他隨母親成為了一個基督教徒,信奉上帝的教條:不能殺人。這本是他堅守多年的信仰,但當看到戰友們抵不住炮火,紛紛撤退時,他也曾迷茫彷徨過。跪在懸崖邊,不知所措。直到受傷戰友的呼喊求救讓他找回了自己,再一次奮不顧身的沖上戰場,用自己堅持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邊躲過敵人的搜索,邊尋找受傷的人,在他眼里,沒有敵我之分,只有傷員,哪怕有一息尚存也要盡力救護。很難想象,在那樣艱難危險的戰斗間隙,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他如何能不眠不休地用一夜時間完成這個戰場上的奇跡。我也相信道斯的戰友能再次勇敢地沖入戰場并取得勝利,跟他緊守信仰不放棄對生命的救助不無關系。因為士兵們知道,他們的生命正是道斯此時此刻的堅守。
影片的最后,上司對他說:我雖然不能理解你的信仰,但我們知道你的信仰有多堅定。我想,道斯的成功在于他不僅把自己的信仰緊守在心中,更在于用行動證明了它的價值。